发声Fadio
podcaster-avatar
Fadio
为你我发声,让爱发生
podcast-avatar
拿起话筒,喊出你的生命体验!
订阅发声Fadio
可以在以下平台收听节目
小宇宙 icon苹果 iconSpotify icon喜马拉雅 icon网易云音乐 icon荔枝 icon
点击图标即可跳转对应平台
主播精选单集
episode-cover
打工简史:牛马五十年
00:00 打工简史:从牛马50年看中国打工群体的变迁 播客以打工简史为主题,探讨打工者群体,特别是外卖骑手,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发展。提及互联网上对打工一词的流行趋势,分析了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新闻事件,以及国家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通过《中国农民工40年:1978-2018》一书,深入研究了从1978年到2025年间中国打工群体的故事与变迁。 01:51 “打工”和“农民工”的定义 打工一词最早源于香港,1976年许冠杰的歌曲《半斤八两》中提到打工仔的低薪和工时长的特点。1980年代前后,打工概念传入广东,并在国内语境中与农民工联系紧密。农民工为城市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最早见于1980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新闻。1958年起,通过票证制度和公安部政策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直到1991年国务院提出农民合同工概念,后简化为农民工。2005年,官方定义其为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保留农村户籍,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流动性强,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04:38 第一阶段 1978-1988年,迁徙萌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对话围绕中国农民工群体从盲流到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历史变迁展开,分四个阶段梳理其发展过程。讨论中提及了各阶段的政策、代表性事件,如讨薪、生命安全、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核心关注点是农民工群体流动的工作状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及身份认同危机,与当下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灵活就业状态形成对比。 06:03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工业化进程 对话讨论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其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显著提升。通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案例,说明了这一制度如何在1978年后迅速推广并带动了全国的农业生产力提高。此外,对话还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深圳模式,分别代表了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这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逐渐向工业化转型的过程。 09:28 80年代中国农民工政策与权益保护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6年国务院颁布规定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并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这些政策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经济特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外合资加工贸易企业。1983年凯达玩具厂女工抗议加班事件,最终工厂同意工人加班需自愿且每周不超过36小时,反映了当时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初步探索。 11:57 第二阶段 1989-2000年,大规模农民工潮+下岗潮 “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回流” 从1989年到200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工潮和下岗潮。这一时期,农民为了生计,纷纷离土离乡,进入城市工厂。1987年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农民寻求生路,1989年春运期间,铁路客流暴涨,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旅客积压。尽管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农民工盲目外出,但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加速推进,吸引了大量农民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步伐加快,农民工潮达到高潮。 16:48 中国劳动法的出台背景与农民工权益问题 1994年中国颁布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其背后直接原因是1993年深圳和福州发生的两场特大火灾,导致近200人死亡或受伤。这些事件引发了对生产环境安全和工人权益的广泛关注,促使政府加强立法保护。此外,火灾幸存者面临就业困难和婚恋影响,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隐性歧视,包括地域、人格歧视和体罚等。政策上,农民工外出务工需申请登记卡,广东省曾实施限制民工流动的“六不准”政策。这些历史事件和政策反映了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权益保护的不足和改善过程。 20:46 90年代国企改革与农民工就业压力 1991年开始,徐州国企进入改革阶段,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导致国企职工人数大幅减少,从1997年到2002年,国企和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人。为缓解下岗潮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农民工就业实行凭证管理,无证者可能被视为盲流并被收容遣送。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也对出口企业造成压力,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因无法适应市场变化而退出市场。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改制,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这一时期,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农民工群体的问题,如薪资讨要和权益保障,但社会保障体系和子女教育机会仍相对缺乏。 23:53 第三阶段,2001-2012年,前赴后继的困境 讨薪、工伤、职业病,第一代农民工谢幕 从2001年到2012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加速、加入世贸组织及住房改革等重大事件,导致农民工需求激增,形成前赴后继的困境。这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2002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2004年的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及2006年废止的农业税条例。此外,2008年劳动合同法和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标志着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进一步加强。这些政策反映了中国在这一阶段面临的复杂挑战和发展过程。 26:28 中国农业税取消与收容遣送制度废止 对话讨论了中国农业税的历史及其在2006年正式取消,结束了约2600年的农业税制度。此外,还提到了2003年因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最终导致该制度被废止。对话还提及了农民工讨薪问题,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劳动报酬不公现象。 29:20 从总理讨薪到职业病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之路 讨论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导致农民工欠薪问题严重。通过熊德明和温家宝总理的互动案例,展现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及社会的关注。随后,提及了宁夏农民工王斌余因讨薪无果引发的悲剧,反映了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的绝望与愤怒。此外,还提到了农民工的职业病问题,如苯中毒和尘肺病,强调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及当前仍需解决的难点。 33:47 农民工职业病危害及防治问题探讨 讨论了中国农民工在箱包加工、制鞋等行业因违法使用苯及其化合物导致的中毒事件,以及尘肺病的严重问题。这些事件揭示了农民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长期接触有毒物质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此外,通过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案例,展示了农民工在寻求职业病诊断和赔偿过程中的艰难与绝望,以及社会和政府对职业病防治的逐步关注和改善。最后,提到了“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旨在救助尘肺病农民工并推动尘肺病的预防和基本消灭。 38:01 珠三角地区工伤断指现象及农民工权益保护 对话讨论了珠三角地区工伤断指现象的严重性及其对农民工的影响。1999年工人日报首次报道了农民工劳动安全问题,随后的调查和研究显示,断指事故在珠三角企业中频发,每年涉及数万案例,尤其集中在机器压伤和割伤。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工伤者来自农村,年龄在26岁以下,且多为未婚青年。断指不仅对个人造成终身伤害,还揭示了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不足,包括赔偿拖延和制度性障碍。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广怀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制度保护与权益受损之间的悖论,指出政策看似赋予农民工权力,但实际上却削弱了他们的维权能力。 42:16 农民工维权困境与制度性障碍 对话讨论了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的四大制度性障碍:一是因使用假身份证导致劳动关系不合法,增加了维权难度;二是维权过程中的长时间和经济成本,如工伤认定到诉讼结束可能耗时近一两年;三是制度选择性利用,如超过仲裁时效可能被拒绝受理;四是弱化社会支持,如压制证人和限制民间援助机构介入。这些障碍在职业病、工伤及讨薪等事件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制度运作中的剥削逻辑。 44:39 中国矿难、奴工问题及黑砖窑事件回顾 这段对话深入探讨了中国在2000至2010年间因矿难导致的高死亡率,特别是2010年广西南丹矿山特大透水事故,造成81名矿工遇难,以及地方政府和涉事企业瞒报事故的恶劣行为。此外,还提到了2013年电影《盲井》所反映的残忍作案手法,以及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揭露了大量民工和未成年人被拐骗、强迫劳动的残酷现实。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严重的劳工权益问题,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不作为甚至参与其中的问题。最后,对话指出即使在2025年,类似事件仍在发生,显示了历史问题的重复性和制度保障的不足。 49:30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变迁与面临的挑战 从2008年农民工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到面临的经济危机、大规模失业、薪资低、工作环境差及心理问题,这段对话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和面临的挑战。对话中提及了农民工关注的生活环境、子女入学、空巢老人、廉租房、养老待遇等议题,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和农民工失业的情况。此外,还讨论了杀马特文化现象、工人罢工、富士康连跳事件以及卖儿治病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化状态和心理困境。政府和社会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动随迁子女的同质化教育,但仍存在户籍制度带来的公共服务和福利限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58:21 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 融合探索 医保、养老 “留不下、回不去” 从2013年至今,中国在城乡融合方面进行了包括医疗和养老等领域的探索,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已成为全球第二,农民工和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依然面临留不下、回不去的问题。期间,中国实施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然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仍未完全解决,直到2016年,户籍改革正式取消农业户口,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从历史中逐渐消失。此外,政府鼓励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并计划将农民工培养为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近年来,农民工的收入从2012年的月均2290元上升到4961元,但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仍然显著。同时,农民工群体中5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增长,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下降,女性农民工的占比也在增长。 01:03:31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身份认同 对话讨论了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送外卖而非进工厂工作。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人才的短缺和制造业工人的待遇、工作强度问题。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职业发展、城市融入、生活品质以及长期权益,如合同和社保。他们对消费多元化有更高要求,并在身份认同方面面临留不下城市又回不去农村的困境。 01:05:5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社保负担与参保难题 对话讨论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包括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和快递员等,数量迅速增长至8400万。这些劳动者主要由男性青壮年农业户籍人群构成。随着行业扩张,如网约车平台公司和快递业务的激增,该群体面临的社保负担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职业伤害保险和五险一金的缴纳方面,参保比例和实际缴纳金额远低于法定要求,且由于灵活的用工形式和跨省流动,社保转移和缴纳变得复杂,导致农民工的参保比例极低。以上海为例,雇主和雇员需承担高达34.1%和17.5%的社保费用,对于收入不稳定的新型劳动者而言,负担尤为沉重。 01:10:05 农村养老保障及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对话重点讨论了农民养老金提高至每月800元的问题,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与普通劳动者在养老补助上的巨大差异。此外,还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指出他们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济供养等问题。通过数据和分析,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 01:16:02 农民工与城市青年面临的困境与融合探索 对话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户籍制度带来的医保和居住问题、劳资冲突、低收入和维权难题。指出农民工已成第二、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但权益保障的缺失导致生活艰难。同时,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高房价和应届毕业生的大量涌入,也让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临类似的留不下、回不去的困境。讨论强调了农民工及其相关群体的庞大数量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理解他们的状况,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查看全部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