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作画对赌直播,看一场关于秩序与“灵韵”的投票 | #001
近期,“绘圈”发生了一件围绕AI作画的争议事件。一位画师的作品被怀疑使用AI辅助,他与质疑方进行了“对赌直播”。但直播并未消除疑点,有人坚持认为作品带有 AI 痕迹,也有人指出,在缺乏确定性证据的前提下,这更像一次“猎巫”。随后出现的内部投票,又让讨论升级,被批评为现代版“陶片放逐法”。
这种自发形成的审判机制,暴露出这个二次元创作者圈层对AI技术的深度不信任。为什么 AI 鉴别工具得出的结果彼此矛盾?本雅明提出“灵韵”已一个世纪,现在的艺术民主化与创作主体性走向何方?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首先从这一事件切入,再聊聊这档播客的缘起:什么是“多孔性”?又是什么可以穿越那些孔洞?
回听这一期时,总觉得还有一些观点没有展开。对于“绘圈”,我们不必说“他们”,更该说“我们”,因为我们都想要在AI淹没的逆流里保留创作的人性。略显紧张、不太完美的第一期,谢谢倾听。
【收听指南】
00:24 引言:绘圈AI作画争议事件
2:12 什么是绘圈:纯粹的创作信仰下,“约稿”的交易逻辑与AI触发的公平性裂缝
6:11 “对赌直播”如何操作:押注对赌,情绪升级
10:05 539 票 vs 17 票:投票的心理机制与“陶片放逐法”
13:18 Fact Check:主流 AI 检测工具究竟能否识别 AI 作画?
18:14 “喂图”的禁忌与恐惧
21:47 本雅明的“灵韵”:创作需要“人工智能”还是“有机愚蠢”?
首期特辑:认识我们和《多孔移情》
26:51 播客的初衷:创作焦虑 vs 不创作的焦虑
32:38 对我们而言,播客是草稿纸,也是客厅
39:25 “多孔”的比喻:一片芝士放在纸上,能看到的只有少量内容
42:28 穿越孔洞的是什么:“移情”与“情由”
47:23 我们的期待:拥抱情绪,保持批判,把复杂讲清楚
【本期主播】
* PH,文化研究硕士,关心技术对创作与身份认同的影响
* JJ,国际关系硕士,从历史与结构中观察世界
【本期节目提及的作品】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奇美拉(La chimera)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Alice Rohrwacher)采访原文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大西洋月刊(Atlantic)播客Testing Teachers for “Wokeness”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 Fallen Alien, by FKA twigs
* Sum, by BLU-SWING
【关于我们】
每个人都是多孔的芝士。在材料学里,多孔性意味着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挡其他物质的能力。人也是“多孔”的:在信息与情绪的洪流里,什么能够穿透我们?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开放,同时又保持判断力?
多孔移情是一档泛文化播客,关注人文、科技与公共议题的交界处,探索复杂时代里我们如何思考、行动与“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