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语三言
podcaster-avatar
陈探长
80后搭档木公子与三水开聊!聚焦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玩转潮流热梗,更带深度剖析,轻松唠嗑间读懂当下,青春感拉满~
podcast-avatar
各位年轻的朋友,大家好呀!我们是木公子和三水。 每天的热点那么多,潮流变化那么快,别担心跟不上节奏——往后就由我们这对80后搭档,陪你一起唠! 不管是刷屏的新鲜事,还是你我都在用的潮流热梗,我们不只跟着玩,更会挖深一层聊透。用轻松的唠嗑,替你拆解现象背后的门道,让你笑着就读懂当下。 青春感从不是年龄的专属,而是对世界保持好奇的状态。期待和屏幕前的你,一起在热梗里找共鸣,在深度里见思考,每期都聊得尽兴、听得过瘾!
订阅木语三言
可以在以下平台收听节目
小宇宙 icon
点击图标即可跳转对应平台
主播精选单集
episode-cover
木公子&三水唠福建舰:电磁弹射这波操作,咱中国航母直接“封神”!
木公子: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哇!我是木公子! 三水: 大家好,我是三水! 木公子: 哎三水,跟你说,今天我特别激动,特别特别激动! 三水: 怎么了怎么了?这语气听着,跟中了彩票似的! 木公子: 比中彩票带劲多了!你昨天没刷着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视频啊?我这一整天,手机里全是相关的内容,点开一个看一个,心就跟着“砰砰”跳,激动得都不知道咋形容了。尤其刷到国内网友的评论,好多人说自己看哭了,我跟着也鼻子发酸,又激动又感动! 三水: 别别别,你这一感动弄得我有点不知所措。我原以为这个话题还得等段时间才有动静,结果昨天直接就上了热搜前排,点开视频一看,空警六百“嗖”一下弹出去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拍桌子叫好!咱福建舰干了一件福特级都没公开干成的事,真是给全世界来了个“王炸”! 木公子: 可不是嘛!有个网友看了视频直接问:“我以后能仰着头走路吗?”,你猜我怎么回的? 三水: 怎么回的? 木公子: 我说“您何止可以仰着头走,您飘着走都不为过!” 三水: 哈哈,你这也太夸张了吧? 木公子: 一点都不夸张!你知道这件事有多骄傲吗?有网友说“两百年的隐忍,终于等到这一刻了”,从以前甲午海战的憋屈,到现在福建舰这么霸气地亮相,咱中国人在航母这事上的“逆袭”,比小说写得都精彩!你看网友说的那些话,有人讲“别再盯着烟囱瞎琢磨了,真正的王牌在甲板上呢”,还有人专门@马明伟院士,说“多亏了您,咱才有这硬家伙”。我特认同一句,“从滑跃到弹射、从单机到体系,这下攻守都变样了”——这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啊,分明是咱海军从“家门口转悠”到能去“远海护驾”的大跨步! 三水: 对呀!还有人观察得特别细,说空警六百的弹射拉杆是黄色,歼十五T是银色,歼三十五是灰色,说这颜色背后是按机型重量调的参数,咱军工连这点细节都抠得这么死,真绝了!还有人畅想阵容,“二十四架歼三十五加二十四架歼十五T,再配几架电子战飞机和预警机”,这队伍往南海一摆,多提气! 木公子: 哎,你看外国网友的反应没?美国网友直接懵了,说“人类头一回在航母上弹射五代机,这是真的吗”;德国网友更直接,“福建舰干了一件福特级都没公开干成的事,这技术跳得也太吓人了”。 三水: 哈哈,还有更逗的!韩国网友说“这不会是AI做的吧”,印度网友还在那儿纠结“咱的光辉战机能不能上舰弹射”。 木公子: 看把这两个国家给酸的。 三水: 可不是嘛!结果被其他网友怼“先解决战机能不能稳定飞起来的问题再说吧”。最有意思的还是德国网友补的那句,“五角大楼今晚得加班订披萨了”,这不明摆着暗戳戳说美国又得熬夜研究怎么追咱了嘛! 木公子: 巴基斯坦网友倒是实在,直接喊“龙哥牛!这碾压级别的实力,还有谁能比”——他们说的“龙哥”,就是咱的歼三十五和福建舰,这份认可,听着就热血沸腾! 三水: 其实咱得说说这电磁弹射到底牛在哪。美国福特号二零一七年就服役了,结果弹射系统老出毛病,设计是四千多次坏一次,实际一百多次就卡壳。咱福建舰呢?海试不到一年半,出海九次就把“弹射+多机型起降”这难题攻克了,这效率,全球找不着第二家! 木公子: 而且咱福建舰还是常规动力,却把电磁弹射玩得这么溜,这背后全靠马明伟院士团队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美国人走了“中压交流”的弯路,咱直接绕开了,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是自己造了条新船开新路! 三水: 还有福特号的二号舰肯尼迪号,原计划今年七月交付,现在推到二零二七年三月了。咱福建舰呢,说不定能抢在它前面,成全球第二艘形成战斗力的电磁弹射航母,这“中国速度”,就是这么硬核! 木公子: 哎,你觉得福建舰就只是一艘航母吗? 三水: 当然不是!它是咱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里程碑啊。以前咱看别人的航母战斗群眼馋,现在咱自己的“福建舰加歼三十五加空警六百”组合,已经能跟世界顶尖水平掰手腕了。这不止是军事厉害,更是咱国家的国力、工业、科技全上去了的证明! 木公子: 对呀,从辽宁舰的“改装学经验”,到山东舰的“自己造”,再到福建舰的“超别人”,咱用十几年走了别人几十年的路,这“中国奇迹”,不就是咱民族复兴
episode-cover
蔡国强×始祖鸟喜马拉雅烟花秀,艺术与环保的边界在哪?
木公子:哈喽各位听众,我是木公子。 三水:嗨,大家好,我是三水。 木公子:三水,最近有个跟“喜马拉雅”有关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你肯定也刷到了吧? 三水:哎,你说的是那个高原烟花秀吧?不过先跟大家澄清下,咱说的可不是喜马拉雅播客平台,是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事儿还跟环保扯出大争议了,可别搞混啦! 木公子:哈哈,对,就是这事儿!我看评论区吵得可凶了,不过好多听众可能还没太理清来龙去脉,那你来给听众朋友好好捋捋,这到底是啥事呀? 三水:行,那我就好好说说。9月19号那天,户外品牌始祖鸟不是跟艺术家蔡国强合作嘛,他俩选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差不多5500米的地方,办了场叫《蔡国强:升龙》的艺术烟花秀。具体就是用火药爆破在山脊上点三幕烟花,拼出“升龙”的动态样子,他们说这是想体现东方龙文化里“吉祥”“生生不息”的意思。 木公子:哦,是这个样子啊!那他们办这么大的活动,没提过环保方面的准备吗?毕竟是在高原上,生态那么敏感。 三水:提了呀,他们特意强调自己多注意环保呢。比如烟花的彩色粉是生物可降解的,过了国际奥委会还有日、美、欧洲的环保标准,燃放等级也是最低风险的V级,说噪音和光污染比晚上放的焰火小得多。还做了所谓的“预防—监测—恢复”方案,比如把牧民的牲畜转移走,想办法引导鼠兔离开,说燃放后也会清理残留物、修复植被。 木公子:结果呢?网友买账不?我看好多人好像都不认同他们这说法。 三水:根本不买账啊!我刷评论的时候,好多人语气都特别激动。比如有网友直接说“这哪是什么艺术大师,分明是打着艺术幌子的环境破坏者!”还有人担心“5500米的高原,火药爆破万一引发雪崩怎么办?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木公子:哇,这担心确实有道理,高原上一点动静都可能引发大问题。那官方这边有啥反应不? 三水:日喀则市反应还挺快,21号凌晨两点多就发通报,说已经成立调查组去现场核查了。对了,我还看到好多扎心的评论,有个网友说的特别真实,“咱普通人过年放个烟花都得看地区规定,农村烧秸秆更是管得严,怎么到了艺术家、大品牌这儿,就能去高原上‘炸烟花’?这双标也太明显了吧,看不懂!” 木公子: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还有条评论我印象特别深,就八个字——“吃户外的饭,炸户外的山”,简直一针见血啊!始祖鸟作为户外品牌,平时宣传的都是“敬畏自然”“守护户外环境”,结果转头就去生态最脆弱的高原搞爆破烟花,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三水:可不是嘛!再说蔡国强,之前给北京奥运会、冬奥会设计烟花,那口碑多好,怎么这次就踩了这么大的雷? 木公子:我觉得问题就出在“地点”和“敬畏心”上。你想啊,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地方?那是咱们国家的生态屏障,水源地之一,生态系统脆弱到不行——那边空气稀薄、温差大,土壤里的微生物都少,植被一旦被破坏,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恢复不过来。 三水:太对了!别说搞烟花爆破了,咱们普通人去那儿旅游,都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扔个垃圾、踩片草。艺术创作再重要,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保护之上啊! 木公子:而且网友说的“双标”,就是大家愤怒的核心。就像你刚才说的,普通人守着环保规矩,结果这些有资源、有影响力的主体,却能用“艺术”“宣传”当借口搞特殊。 三水:没错,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说的环保材料、保护方案是真的,在喜马拉雅这种敏感区搞大型爆破,本身就是对环境风险的漠视,这根本不是“材料环保”就能抵消的。 木公子:对了,我听说后来蔡国强和始祖鸟都道歉了,这是啥情况呀? 三水:9月21号,蔡国强发文道歉,说虚心接受大家对于在雪域高原实施艺术创作的所有批评,自己确实存在很多考虑不周之处,深表歉意,还会主动配合第三方机构及相关部门,就此事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以实际行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 木公子:那始祖鸟呢,它怎么回应的? 三水:始祖鸟也发布了致歉信,感谢大家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关切与监督,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和建议。它认识到在作品呈现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偏离,承诺在政府部门监管下,配合艺术家团队对该项目全过程的环境生态影响进行复核,邀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机构,开展严谨而透明的评估工作,依据评估结果与社会各界的反馈,展开及时有效的补救行动。 木公子:不过网友好像还是不买账,有评论就说“早干嘛去了?现在道歉是怕调查结果太严重吧?”还有人调侃“烟花一响,估计附近的鸟类都受惊吓了,真是‘烟花一响,一地鸟毛’,补救能把受惊的动物、可能受损的土壤都恢复好吗?” 三水:确实,大家的质疑很有道理,这种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评估和修复可不是简单的事。 木公子:那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啥呀? 三水: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日喀则的调查组最终会给出什么结果——到底这事儿合不合规?有没有违反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该怎么处罚?二是他们说的“补救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毕竟高原生态不是“说说补救”就能好的,网友也担心他们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根本没行动,或者行动了也没用。 木公子:其实这次事件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不管是搞艺术创作,还是做商业活动,“敬畏自然”都不是喊口号。 三水:对,尤其是在喜马拉雅这种生态敏感区,任何活动都得经过最严格的审批和生态评估,不能觉得“我有艺术理念”“我是大品牌”,就能突破底线。 木公子:总结下来就是,道歉和补救承诺虽然来了,但大家的疑虑还没消。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着官方的调查结果和后续行动。毕竟环境保护这根弦,谁都不能松——不管你是多大的艺术家、多有名的品牌,在自然规律和法律法规面前,都得守规矩。 三水:没错,咱们就继续关注后续进展。也希望通过这事儿,能让更多人明白,保护喜马拉雅的生态,就是保护咱们自己的家园,容不得半点马虎。 木公子:行,今天的播客就到这儿,我是木公子。 三水:我是三水,咱们下期再见。
episode-cover
从《731》热映,聊聊战争片的社会价值
木公子:哈喽,大家好,我是木公子。 三水:嗨,大家好,我是三水。 三水:木公子,最近《731》不是上映了嘛,热度特别高,你去看了没? 木公子:唉,还真没来得及,这阵子工作太忙了,不过已经把票囤好了,准备这周末专门腾出时间去看。倒是刷微博、抖音的时候,刷到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感觉大家讨论的点不光是剧情和演技,更多是在聊电影背后的东西,还有导演赵林山和一些公众人物的举动,特别有感触。 三水:对,我也是!我本来打算过两天带孩子去看的,提前翻了翻评论区,发现好多人在致敬导演赵林山夫妇,说他们花了11年打磨这部作品,敢于面对困难甚至危险去还原历史;还有何家劲组织员工包场看电影,手写“铭记历史”,连费用都报销,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特别打动人。你说,一部战争片,为什么能让大家跳出“看个热闹”的层面,聊这么多深刻的话题啊? 木公子:我觉得第一个点,就是帮我们“打捞”那些容易被淡忘的历史细节。你看网上有评论把导演赵林山和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张纯如女士相提并论,说他们都是在揭露历史罪恶的“文化战士”。以前提到731部队,就只知道课本里那句“进行细菌战实验的罪恶部队”,但电影和导演的坚持,让那些具体的场景、真实的受害者故事被更多人看到——比如有网友说“这不是一部电影,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铭记历史才能固我中华”。 三水:太对了!这种“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我看到有网友说,“导演用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满嘴谎言的国家,历史真相不容篡改”。最近几年总有一些人试图淡化甚至否认731的罪行,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把那些阴暗的想法照得清清楚楚——只要我们还在谈论、还在记得,这些罪恶就永远没法被掩盖。就像我准备带孩子去看,也是想让他知道,课本上的“历史”不是遥远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苦难,这比我讲一百遍“要铭记历史”都管用。 木公子:而且这种“铭记”还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你看何家劲因为父亲是东江游击队队员,从小受爱国熏陶,现在用组织员工看电影、搞爱国教育的方式传承这种精神。这种从电影到现实的联动,让历史的重量落到了更多人心里。 三水:你说的这个“传递”,让我想到网上另一个讨论点:战争片其实是在帮我们“校准”对和平的认知。以前我看一些战争片,可能会被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但这次《731》的评论里,几乎没人聊“打斗戏拍得有多精彩”,反而都在说“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有个评论特别戳我,说“预售两亿不是因为明星,是因为大家怕忘”,这种对遗忘的恐惧,恰恰是对和平最深刻的珍惜。 木公子:没错,这种“共情”就是战争片的第二个社会价值——让不同年代的人,通过屏幕达成情感共鸣。你看评论区里,有人说“全家三代人一起观影,非常震撼”,00后在说“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的祖辈经历过这么可怕的事”,60后在分享“当年我父亲参军时,背包里总装着一张全家福,就怕再也回不来”,这种跨年龄的情感连接,其实是在加固整个社会的“精神纽带”。 三水:还有啊,我发现这部电影的评论区里,很少有“粉丝控评”或者“互撕”,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分享感受、致敬创作者。有个网友说,“向导演赵林山和李善玉及孩子致敬!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这惨痛的一段历史”。这种集体性的情感体验,其实是在凝聚一种共识——不管我们来自哪里、多大年纪,对“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的珍惜”是共通的。 木公子:说到共识,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战争片能成为社会的“反思切口”。电影里不光拍了侵略者的残忍,也拍了一些普通人的“反抗”,就像评论里说的“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明知会死,还愿意为了一点点光去抗争”。这种对“人性”的思考,比单纯的“喊口号”更有力量。 三水:对,而且这种反思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反思历史——我们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苦难?另一方面是反思当下——我们该怎么守护现在的生活?我看到有评论说“如果不用直播把年轻人先拉进来,他们连遗址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这其实也点出了战争片在当下的另一个意义: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把历史的火种传递下去。 木公子:其实我之前对战争片还有点“抵触”,总觉得太沉重、太压抑,看完心里不舒服。但看了《731》的评论,我突然明白,这种“不舒服”恰恰是有价值的——它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痛苦里,而是为了让我们保持清醒。就像网上有人说,“和平年代的我们,太容易把‘安稳’当成理所当然,战争片就是要时不时给我们‘敲个警钟’”。 三水:我特别认同!等我带孩子看完,我可能不会跟他讲太多复杂的历史背景,就问他一个问题:“电影里的小朋友没有糖吃、没有家回,你现在能坐在教室里上课、能吃到喜欢的冰淇淋,要不要珍惜呀?”我想,这种来自内心的触动,会比任何说教都深刻。 木公子:说不定等我们看完,还能再录一期“观后感”特辑,到时候可以聊得更具体。不过单从现在网上的评论来看,《731》已经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更像是一个让整个社会停下来、回头看、再往前想的“契机”。 三水:没错!其实不光是《731》,所有好的战争片都是这样——它们不追求“爽感”,不贩卖“悲情”,而是用影像搭建一座桥,一边连着过去的苦难,一边连着现在的我们。不管是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还是反思人性、凝聚共识,这些都是战争片留给社会最宝贵的价值。 木公子:好了,今天我们俩结合网友的这些真实反馈,也算是提前“云观影”了一把,等周末我看完,一定得找你好好唠唠细节。 三水:没问题!也欢迎正在听播客的朋友们,看完《731》之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感受——我们下期再见啦! 木公子:再见!
查看全部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