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视听
podcaster-avatar
一冖冖
个人原创泛文化艺术类播客,谈论关于电影、音乐、文学、游戏等我所热爱之一切,以及其他值得探讨的话题。 主播:(知乎/豆瓣)王写写 本节目同步上线于各Podcast客户端及公众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podcast-avatar
订阅以正视听
可以在以下平台收听节目
小宇宙 icon
点击图标即可跳转对应平台
主播精选单集
episode-cover
Vol.7 漫谈《最后生还者》背后的美学系统和媒介反思(上)
今年第一季度,《最后生还者》再次翻红。1月份播出的剧集版凭借超高的网络评分,成为当季最热门的话题剧集之一,同时还带动了去年9月发售的《最后生还者 第一部》重制版销量。紧接着,在3月28日,这款游戏上线了Steam平台,又会扩大顽皮狗的玩家群体(虽然目前出现了优化灾难)。这个10年前诞生的系列,自《最后生还者 第二部》极具争议的市场反馈之后,凭借重制版、美剧和PC版的陆续推出,热度不减反增。它成为了电子游戏在影像叙事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那么,作为游戏的《最后生还者》为何如此成功?对此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样的理论工具去去切入审视?电影和游戏的融合面临着什么样的阻碍?游戏作为一种叙事,又体现出了哪些不同于电影的面向?本期节目,就来着重聊聊这些问题。 ***警告:节目涉及《最后生还者》相关作品的全部剧透。 主播:王写写(知乎/豆瓣/公众号「论戏书影」) 封面设计:韩建(豆瓣@Oh!HAN设计!) 本节目同步推送至各大播客平台,不定期更新。若想了解更多关于节目的补充资料及往期内容回顾,可移步公众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开场曲: The Raconteurs - Consolers Of The Lonely 背景乐(按序): Gustavo Santaolalla - The Last of Us Hans Zimmer - Opening Titles Gustavo Santaolalla - Left Behind (Together) Gustavo Santaolalla - Answers Gustavo Santaolalla - All Gone (Aftermath) Gustavo Santaolalla - Unstable Rockstar Studio - Bank Robbery Theme Gustavo Santaolalla - Cause and Effect Gustavo Santaolalla - The Choice Gustavo Santaolalla – Evasion Gustavo Santaolalla – The Way It Was Gustavo Santaolalla - The Path 结束曲: The Beatles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时间轴: 00:00 开场曲。 01:53 开场白:游戏/美剧的发售年份及评价;节目内容概况。 04:25 浅忆电影化叙事游戏的发展历程:《合金装备》《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 08:01 游戏剧情概述,剧本与电子游戏这种表现形式的完美契合,以及“外在-符号(Object-Sign)”与“内在-符号(Meta-Sign)”。 13:07 游戏成功要素之一:媒介融合后化繁为简的成功。 14:57 理论分析工具-结构主义方法论:能指与所指,共时性与历时性。 21:34 人物驱动式游戏:交互视角构建、线性结构与电影语法的结合。 24:26 游戏角色的三种留白方式:面部空白,声音空白,自创角色。 26:11 游戏成功要素之二:演出,人物性格与心理逻辑,影像表现力。 34:06 玩家的主体性迁移:双重身份,安全感,理性游戏,木偶效应,程序修辞。 39:45 电影作为一个谎言 VS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幻觉。 42:49 游戏成功要素之三:将电影的“联想式认同”纳入到游戏的“化身式认同”之中,完成某种“动觉移情”。 47:13 玩家的自由选择权:原始欲望的投射,替代性满足,虚假的自由。 49:38 电影观众是从象征界退回到了想象界,陷入失语。而玩家作为造物主的指定代理人,可以与游戏作品形成直接对话。 52:16 传统叙事学定义的嬗变,与电子游戏的四种互动性叙事:内在-探索型,外在-探索型,内在-本体型,外在-本体型。 55:05 结尾总结。 55:36 结束曲。 引用: 康德:“在游戏时,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人,又是游戏者……人在游戏时正因为知道自己置身事外,仅作为游戏者存在,所以才能获得观照自我,体验自由的游戏乐趣。” 马丁·埃斯林(英国荒诞派戏剧理论家):“一切游戏活动本质都是戏剧性的,因为它包含一种模拟,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情景和行为规范的模仿。玩家刚开始进入游戏,就是在进行着以身份转换和虚构性为特征的活动行为,游戏过程所呈现的,就是玩家如何扮演游戏中的角色。” 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符号学大手子):“电影本身是完全符合‘镜像论’的一个符号系统,当我们观看电影时,眼睛的功能被强调,就如同婴儿来到了镜子面前。当银幕上的内容引起观众注意时,会引发集体性的凝视。这时,观众的体验层面就已经从象征界退回到了想象界。” 涉及的其他作品: 合金装备(メタルギア,Metal Gear Solid,1998) 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2007) 侠盗猎车手5(Grand Theft Auto V,2013)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2023) 参考文献: [1] Gabriel Patrick Wei-Hao Chin. Observed Bodies and Tool Selves: Kinaesthetic Empathy and the Videogame Avatar. Digital Creativity , 2017. [2] Ryan,Marie-Laure(ed.).Narrative Across Media:The Language of Storytelling.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 [3] Ferdinand de Saussur.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16. [4] 洪帆.故事还是程式?—探索电子游戏中的叙事性与交互性冲突.北京电影学院报,2007.No.5. [5] 卢红芳,高晓玲.故事世界:跨越与互动——跨媒介视域下的数码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8卷第6期. [6] 张新军.叙事与游戏:走向数字叙事学.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7] (英)戴安娜等.《电脑游戏:文本、叙事与游戏》,丛治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 董岳.论电子游戏中交互性对叙事的负面影响.东南传播,2012年第8期. [9] (法)让-米歇尔·弗罗东.电影的不纯性——电影和电子游戏.杨添天,译.世界电影,2005-06. [10] (法)Christian Metz.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episode-cover
Vol.5 谍影重重20周年——重新定义动作电影
今年是《谍影重重》第一部上映整20周年,这个系列创造了21世纪动作电影的新范式:凌厉的手持摄影,自我身份的追寻与迷思,个体与国家机器间的强势对抗,都让这部后冷战时代的谍战动作片充满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另一方面,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的代表系列之一,就像去年出续集的《黑客帝国》一样,《谍影重重》三部曲的完整闭环,最终仍旧被制片厂的贪婪无知破坏了。莫名其妙的《谍影重重4》,回光返照且气喘吁吁的《谍影重重5》,最终还是伤害了原三部曲的经典性。本期我们从视听语言、接受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福柯的身体论等方面分析一下《谍影重重》系列是如何重新定义动作/谍战电影的。 主播: 王写写(知乎/豆瓣/公众号「论戏书影」) 封面设计: 韩建(豆瓣@Oh!HAN设计!)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节目的补充资料及往期内容回顾,可移步公众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开场曲: At the Bank - John Powell 背景乐(按序): Main Titles - John Powell At the Farmhouse - John Powell Nach Deutschland - John Powell Faces Without Names - John Powell Assets And Targets - John Powell To The Roof - John Powell Jason Is Reborn - John Powell Thinking Of Marie - John Powell Moscow Wind Up - John Powell 结束曲: Extreme Ways - Moby 关键词: ·《谍影重重》三部曲: The Bourne Identity(2002) The Bourne Supremacy(2004) The Bourne Ultimatum(2007) ·《谍影重重4》(Bourne Legacy,2012) ·《谍影重重5》(Jason Bourne,2016) ·祛魅:或称“除魅”,在社会科学中是指在现代社会消去神秘主义的表面并把文化合理化,这个概念最初由马克斯·韦伯借用弗里德里希·席勒的理论来描述现代化、官僚化的世俗西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理解能力比信仰更有价值、过程都以合理的目标为方向,与韦伯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遗留着好的迷人的花园”的传统社会相对立。 ·伊朗门事件:指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后,而造成的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 ·罗伯特·鲁德鲁姆(Robert Ludlum) ·询唤(Interpellate,Interpellation):以拉康和齐泽克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概念,及法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术语。指他所认为的意识形态将个体作为其客体,予以“招呼”的过程。询唤者往往为“大他者”,在阿尔都塞理论中为意识形态主体,具体为“大他者”在不断地定义、命名、评价、肯定或者否定。意识形态不断将个体询唤为主体,就使主体的观念存在于个体的行动之中。 ·抽帧 ·手持摄影 ·碎片剪辑 ·Go Mobile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福柯所著,1975年出版。节目中引用“身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这种身体是被操纵,被塑造、被规训的。因为它的服从和配合,所以变得灵巧和强壮。” ·全景敞视监狱:最早源自边沁于 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 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这个监狱通过中心监视塔对整个监狱进行监视和控制,而每个监狱的隔间彼此隔离,并对整体环境毫不知情。在福柯眼中,圆形监狱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权力的体现,象征着权力的运行模式。他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借用此概念,并重新定义了权利观念。“全景敞视”不应仅仅局限于类似监狱的特定空间,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权力就像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每个个体都同时是权力的施动者和被动者,微观的权力通过网络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自身。 ·主体性:主体性(英语:subjectivity)指与客体相对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独立性、个体性、能动性及占有和改造客体的能力。在哲学史上,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相对立的观点,以及人认知世界的回忆说等,都把客体与主体对立起来,初步提出了主体性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反对主客两分的主体性,而是把主体性理解为个人与世界结合起来,丹麦克尔恺郭尔认为个人的存在中的矛盾、孤独、苦闷、荒谬是其主体性,个人应通过其选择而达到与上帝的结合。德国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界之中(人生在世),主张人与世界协调,认为主客两分会由主体改造与吞没客体而引起人与世界不协调。法国萨特的主体性则表现于人的自由,人的自由选择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结合。西方现代哲学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于个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而忽视人的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 涉及的其他影片 007之诺博士(Dr. No,1962) 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1996) 三十九级台阶(The 39 Steps,1935) 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 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 秃鹰72小时(Three Days of the Condor,1975) 明日边缘(Edge of Tomorrow,2014) 美国行动(American Made,2017) 重庆森林(1994) 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2002) 侠盗一号(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2016)
episode-cover
Vol.3 向电影工业开炮!道格玛95运动及其引发的美学风暴(上)
道格玛95——由一个音译单词与数字组合而成的怪异短语,暗示着它所追求的那种随性、粗野、原始的影像表现方式。道格玛95运动是一次激烈而短暂的美学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电影运动,为二十世纪电影史画下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道格玛本身所发起的《纯洁誓言》或许是幼稚且不切实际的,但它所留下来的美学遗产,以及对独立导演、边缘导演和业余导演在低成本电影创作上的指引与支持,不应被我们忽视。本期我想跟大家聊一聊道格玛95运动的诞生背景,背后的动机以及运动初期的发展脉络,还有几位发起人的故事。 主播:(豆瓣/知乎)王写写 公众号:论戏书影 开场曲: Rag&Bone - The White Stripes 背景乐(按序):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Andante – Mozart Have You Got My Location - Nick Arundel Twilight – 押尾光太郎 GoldbergVariations,BWV988:Variation 25 a 2 Clav. Adagio – Bach Suns and Stars - Johan Söderqvist & Patrik Andrén 结束曲: The Lonesome Death Of Hattie Carroll - Mason Jennings 核心人物: 索伦·克拉格·雅各布森 Søren Kragh-Jacobsen 克里斯蒂安·莱沃 Kristian Levring 托马斯·温特伯格 Thomas Vinterberg 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关键词: •道格玛95(Dogme95) •《道格玛宣言》(The Dogme Manifesto) •《纯洁誓言》(The Vow of Chastity) •低保真(Lo-Fi) •戛纳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 •柏林电影节(Berlinale) •马丁·西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陈凯歌 •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Dogme #5《非法恋人》(Lovers) •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 •边赫(변혁) •罗勒·莎菲(Lone Scherfig) •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 •安妮特·欧森(Annette K. Olesen) •麦德斯·米科尔森(Mads Mikkelsen) 提及影片:
查看全部单集